2017年6月號《社會創新與義務工作》

香港政府於2013年成立「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」,其網頁簡介基金的成立目的,是致力促進商界、非政府機構、學術界及慈善機構與公眾合作,以創新的方案解決貧窮和社會孤立問題,締造社會效益。

 

為此,本期義工專輯將從社會創新角度出發,探討於義務工作中,如何結合社會創新的思維,為服務對象、義工及社會帶來新元素,為解決社會問題帶來創新及正面的作用。

 

何謂社會創新

 

根據歐洲聯盟委員會的定義,社會創新是能有效解決社會需要的新方法。社會創新的過程包括識別社會需要、研究新的解決方案、評估效益及擴大規模。社會創新的重點在於滿足社會需要,能為大眾帶來深遠影響的新產品及服務才能被稱為創新。社會創新過程源於新的意念,而新的意念通常來自於對社會需求的觀察。

 

香港「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」指出,社會創新泛指知識、產品或服務上的改進,其中包括現有業務模式、程序和方法的新應用,以對應社會的當前需要。目的是改善人類的幸福,提升人力資本、生活環境,或改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資本或相處方式。

 

致力推動本港青年帶動社會創新的「Make A Different創不同」創辦人黃英琦女士,曾於信報撰文談及要解決社會問題,不能只依靠政府和商界的財政資源,更重要的是民眾的力量,讓他們自行解決面對的核心問題。而社會創新正是釋放民眾智慧和能量的手法,參考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推動社會創新的案例,我們更應鼓勵本港的年青人帶動本地的社會創新。

 

台灣網站社企流轉載中國「Aha社會創新學院」創始人顧遠先生及另一位作者周賢合寫,談及甚麼是社會創新的文章。文中提及,社會創新創造的是一種新的社會影響(social influence),通過某種方式改變相關議題持份者的態度、認知和行為,當人對某些議題產生了態度,他便會自發性地探求各種相關的認知,繼而產生行動力去改變現況。這種自發的探求過程,方能激發出真正及長遠的社會影響(social impact)

 

綜合上述各界別對社會創新的定義,我們可總結社會創新元素包括:

  1. 識別社會需要
  2. 創新模式,提升持份者解決問題的能力
  3. 達致長遠及深遠的影響

社會創新與義務工作

 

義務工作是社會政策以外,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之一。把社會創新思維融入義務工作之中,是於現行的義務工作中,尋求創新發展,提升各持份者的參與度,善用各方資源,更重要的是,在單一服務模式以外尋求可長遠解決社會問題的新路向。

 

Volunteer Management一書作者Steve McCurley提出,義務工作中涉及的三個主要持份者,分別是服務對象、義工及社會三方面。下文將以本地及國外的案例作基礎,分享社會創新如何賦予三者新意義。

 

(一)服務對象 - 提升參與及自主的機會

Make A Different創不同」創辦人黃英琦女士於2014大埔及北區福利規劃研討中,曾分享社會創新是由「受眾」參與或當中的社會創業者實踐、商界協助及政府支持的三方合作方案,是共建社會資本、改變人與社區關係的過程。

 

在一般的義務工作中,服務對象多擔當著受助者的角色,被動地出現在社會安排予他們的各項援助中。若把社會創新的概念延伸至義務工作的範疇,我們是否可考慮如何透過義務工作,讓服務對象得到更多自主自決的機會,發掘他們的才能,讓他們從受助者轉換成貢獻者的角色,為他們建立可持續的生活條件。

 

以長者服務為例,「探訪」相信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服務之一。在探訪過程中,被訪的長者擔當著被動地坐在家中被義工探訪的角色,整個過程發生在狹小的室內空間。然而,在我們雙腳踏進長者家中時,我們是否可以重新想想,可否邀請長者由室內走到室外,甚至運用他們的專長,服務他人,為社區作出更多貢獻?

 

中國人有句成語「設身處地」,意指站在對方的情況想一想。而對於尚未成為長者的我們,又能了解多少他們的真正需要?香港01曾訪問於2009年成立的「將軍澳長者民生關注會」,該會由居於將軍澳區的長者組成,為區內的設施提供意見,建立一個長者友善社區。該會成員都是居於區內的長者,他們擁有既是長者亦是居民的優勢,明白長者的需要外,同時熟悉區內的環境,由他們為區內設施提供意見,更能反映區內長者的需要。過程中同時賦予他們「長權」的機會,讓長者有機會參與社區事務,並提升其決策權,為社區帶來正面的影響。關注會曾經爭取各種設施,包括圖書館的長者閣、巴士站的坐椅及行山設施等。透過多項行動,長者們的潛能再被開發,不斷學習,持續成長。其中一位成員羅伯謂:「感覺自己有少少貢獻,發揮了潛能。」

 

台灣聯合報曾報導位於德國EssenGeku-HausGeku-Hans是一棟年青人與長者共居的住宅。這裏的長者均擁有不同的技能及專業背景,他們除了幫忙照顧年青人的生活需要,如購買食物和生活用品,更透過他們的經驗和人脈,為年青人的生活及職涯提供意見,甚至為年青人寫推薦函。他們更與年青人一起共同決策住宅的裝飾,一起設計生活空間。

 

http://www.seinsights.asia/sites/default/files/imagecache/w600/upload/unseen-tours-group-pic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談及露宿者、街友或流浪人士,不少朋友即時的聯想,是要帶食物、衣服去探訪他們。然而,可有想過他們的露宿經歷,可以成為他們的一技之長?台灣的商周.com曾報導於英國倫敦成立的Sock Mob,由一群年青人組成,透過與街存分享襪子與食物,組織活動交流,逐漸建立關係。及後思考如何讓街友得以自立、重拾自信、並重建社交圈後,便發展成「另眼看倫敦 (Unseen Tours)」機構。倫敦的著名景點及大街小巷,均是街友的「家」,生活及穿梭於不同角落,更能一窺倫敦的神秘軼事。其中一位街友導遊Viv每週透過導賞工作可以賺取至少30英鎊(約港幣300元)的收入,另外還可獲得每月60英鎊(約港幣600元)的交通費與電話費補貼。這份工作讓她每天的生活重新有了目標與尊嚴。

 

於台灣,中華電視公司曾報導於台北市萬華區亦有一群街友,擔當導覽員,帶著民眾循著他們的路線街遊,透過獨有的觀察和角度,來介紹艋舺。過程中不但可以幫助街友自我肯定和自力更新,更讓社會大眾用不一樣的角度,認識大家居住的城市

 

在傳統的義務工作模式,我們會多思考作為義工的我們,可為服務對象帶來甚麼;結合社會創新的思維下,我們進一步思考的,是服務對象的能力可如何為社會帶來正面價值。過程中提升服務對象參與及自主的機會,讓他們由被動的受助者,成為社會的貢獻者,讓受助者以個人能力幫助自己及社會上其他有需要人士。

 

(二)義工 - 善用及維繫義工

義務工作發展局於2009年進行「香港義務工作調查研究」,超過70%的受訪者不參與義務工作的原因是沒有時間;10%的受訪者表示對義務工作不感興趣。在結合社會創新思維下,我們可於識別社會需要的同時,思考如何讓更多市民於忙碌生活中,同時能參與義務工作。此外,亦可多方面地發掘義工的專長,配合社區環境需要及特色,以使提升義務工作的服務範圍及長遠效益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2008年在英國倫敦成立的Good Gym,組織國內對跑步有興趣的人士,利用他們跑步的時間,同時關懷社區內的長者。Good Gym設有三類不同的路線,如Run Mission適合未能固定參與的人士,要求其於起跑後先尋找其他跑手再一起完成服務。Coach Run適合每星期可固定跑步的人士,起跑後到長者家中作客,長者同時擔任跑手教練,分享人生經驗智慧,成為跑手的推動力,讓長者於過程中不單是受助者。而Group Runs則是結合一群跑手為長者提供如除草及清潔工作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美國亦有由社區人士發起的組織Walking School Bus,由區內的家長義工帶領,每天按固定路線行走,於指定地點「接載」學童一起步行上學。期望鼓勵學童增加運動量,從而減少過重問題,亦解決家長擔心學童步行上學校期間的風險,過程中因家長本身亦要接送自己的子女,可同時為社區內其他家庭及兒童帶來正面的影響。此外,「接載」的方式也可按地區需要而變動,如學童是以單車代步,則可組成以單車「接載」的模式運作。而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逐漸建立起來。

 

對於沒有時間參與義工服務的人士,我們可思考怎樣的服務模式可於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時進行;對於沒有興趣參與義工服務的人士,我們可發掘他們的專長,讓他們發現個人長處可如何為社會帶來正面的改變。

 

(三)社會 - 以新方法解決社會問題

社會創新的其中一個價值,就是以新方法,解決存在已久的問題,從而改善社會,帶來長遠的正面影響。

 

剩食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之一,台灣公共電視紀錄觀點播出的貧窮短片集亦指出,全球生產的糧食有三分之一被丟棄,歐洲與北美國家丟棄的食物,足夠餵飽全球三倍的飢餓人口有餘。面對食物浪費問題,各國設法以不同的方式解決。

 

台灣雜誌La Vie以世界的剩食運動撰文,指出美國早於1967年於亞利桑那州成立食物銀行,後來迅速擴展到各城市及國外,解決剩食問題,亦讓有需要的人得到援助。在香港,「惜食堂」、「食得好」也是透過食物回收及再造,轉贈予有需要人士。轉贈的方式,以單向的施與授為主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然而在香港鄰近的台灣,於食物轉贈之上,附加了額外的意義與價值。在台北市萬華區,由方荷生里長成立的「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」,是全台灣第一家社區型食物銀行,把「食物銀行」與「時間銀行」同步實行。每戶有需要的家庭每月獲發500點數的護照作領取生活物資之用,住戶亦必須承諾為社區提供500點的服務回饋,每一項服務都有對等的點數值,當巡邏隊、協助社區義賣、社區送餐服務等等,點數也可以兌換衣物棉被或食物,讓被照顧的家庭不只是單向地作為受惠者,取得各種援助,同時也是一位貢獻者,為社區服務。「食物銀行」有助解決剩食的問題,創新地結合「時間銀行」的運作概念,解決剩食問題,加強社區中各家庭互相支援的網絡連繫,處理的已非只是單一的社會問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La Vie亦曾報導由幾位年青人成立的「人生百味」,把回收、街友、街賣及剩食串連起來。每月一次的石頭湯活動,透過募集家中的剩餘食料,邀請義工們共同烹煮、與街友分享,過程中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。他們的目標更不限於此,為了長久經營,進一步協助弱勢社群自力更生,他們更推行「人生柑仔店翻轉街賣形象計劃」,挑選台灣地道良品,協助設計包裝,再交由街友進行街賣,提高他們的收入及自立生活條件。此舉也展現著社會創新意念,達致持續的社會影響。

 

台灣的環境資訊中心曾分享芬蘭的「火腿計劃」,把剩食轉換為再生能源。當地每年聖誕節會烤700萬公斤的火腿,預計這些油脂廚餘生產的燃料可讓一輛汽車繞地球走3圈。有見及此,計劃邀請全芬蘭的餐廳、食堂和家庭參與,把不要的油脂裝在由能源公司提供的回收箱。讓國內不同崗位的人士,均可持續地對此議題帶來貢獻。

 

同樣面對剩食問題,各國根據不同的地方特性,創新各項可持續發展的計劃。甚或如「人生柑仔店」,解決的已不是單一的剩食問題,也面向提升街友自力更新的課題。


如何締造社會創新的環境

 

美國史丹佛商學研究所認為,跨界別合作有助推動現代的社會創新,形式包括:

  1. 構想與價值交流 (Exchange of ideas and values)
  2. 角色及關係轉換 (Shifts in roles and relationships)
  3. 結合個人、公眾及慈善資源 (Integration of private capital with public and philanthropic support)

 

運用於義務工作中,我們是否可參照社會創新的跨界別合作模式,開拓更多元化的跨界別合作機會呢?

 

(一)構想與價值交流

長屋透過物料轉贈,為合資格退休長者申請資助,提供室內設計及裝修服務,減少長者的金錢負擔,避免家居意外發生。用建築剩料改造的廁所,美觀又安全。(受訪者提供)香港社企「長屋設計」是為60歲以上長者及長期病患提供室內空間方案的社會企業平台,目的是以推動社區安老,減少長者因入住安老院或發生家居意外而引至昂貴的醫療費用。除此以外,他們更結合環保概念,為長者以回收及升級重用的建築剩料,進行家居維修。結合照顧長者安居與環保兩項議題。社會問題從來不是單一的,而是不同社會現象環環相扣下而衍生的,因此應對社會問題已不能只依靠單一的解決方法。而透過構想與價值的交流,創造的新解決方案,可處理多方面問題。

 

 

(二)角色及關係轉換

傳統義工服務中,義工被視為貢獻者,服務對象為受惠者,然而在貢獻與受惠的角色上,可思考是否有互換及平衡的空間。社企流轉載了有關http://www.seinsights.asia/sites/default/files/imagecache/content_img_upscaling/upload/epaper/123_0.png西雅圖市區的普羅維登斯山聖文森特 (Providence Mount St. Vincent) 養老院的報導,從25年前起,這裡亦開設了一家幼兒園。這間養老院擁有另一個名字叫「代間學習中心」,顧名思義,就是讓長者及孩童在一起「學習」。有時小孩會一邊唱歌,一邊在長者們身邊跳舞;有時長幼會一起打理環境。長者們很樂於到小孩的教室一起探索,又或設計一些一起玩的活動。整個共處環境,一方面能讓長者在與小孩接觸的過程獲得更多樂趣和歡笑,重新發現並肯定自我價值;另一方面,小孩從長者身上獲得了無條件付出的愛。於個人成長的層面,讓小孩更清楚地了解人的衰老過程,並意識到「大人有時也是需要幫助的」。長幼的關係,不再是單向的尊重,而是彼此互相學習成長的連繫。

 

在義工與服務對象的角色之間,可思考更多角色及關係上的不同可能性,締造更創新,更具意義及價值的義工服務。

 

(三)結合個人、公眾及慈善資源

http://www.seinsights.asia/sites/default/files/imagecache/content_img_upscaling/upload/epaper/1780832_1475512619342974_1597458370_n.jpg在環保及減廢的議題上,來自阿姆斯特丹的Martine Postma發起「維修咖啡」活動。市民帶著自家壞掉的物品聚在一起,同時亦有擅長維修的義工共同參與。不論是衣服、書本、洋娃娃、玩具、腳踏車、電器用品、椅子、珠寶、電子產品,只要是壞掉了及無法操作的東西,拿到「維修咖啡」,就會有維修專家義務幫助解決。這裏吸引了不少專家、退休人士、及藝術收藏者前來當義工。「這是人的天性,人們喜歡讓別人知道他們的強項。當心愛之物被修理好時,你可以看到人們臉上感激的表情。」偉克曼說。在「維修咖啡」裡,除了幫人維修東西,也讓人分享東西背後的故事。「維修咖啡」可謂是跨界別合作的大熔爐,結合不同專業人士的能力及資源,賦予物品第二生命,豐富了來者與義工的生命。

 

現今社會提倡資源共享,在物質以外,人力與才能也是社會上的寶貴資源。一個義工服務需要的是來自五湖四海具備不同能力與條件的義工,透過義工與各持份者的資源共享,讓單一的義務工作可更多元化地面向不同的社會挑戰。


創意激發工具

 

計劃創新的義工服務計劃,其中一重要的元素,就是「創意思維」,它為我們帶來的,不單是前所未有的新想法,更是容許我們以一個富彈性的腦袋,游刃有餘地遊走於社會議題與各新、舊的解決方案之間,創造出更具效益的方案。

 

香港創新學會創會會長李應鴻博士曾於本局以「創意與義務工作」為主題,分享其中一套簡單而實用的創意激發工具:加、減、乘、除、移法

 

下文將以前文的具體例子闡明:

< 加法 >

  • 增添、附加;變大、厚、長、多、強。在構想中加入一些元素用來解決問題。
  • 普羅維登斯山聖文森特養老院與幼兒園結合,附加孩童一起學習、一邊唱歌一邊跳舞,為長幼共融帶來全新的景象與意義。

 

< 減法 >

  • 刪除、抽離;變少、薄、短移除一些不實用或不利的元素。
  • Walking School Bus把接載學童的校巴變動為以雙腳代步的「步行校巴」,取代原有校巴的角色外,解決學童過重及上學安全的問題。

 

< 乘法 >

  • 結合既有的東西一再增加既有元素,或加倍運用一些元素更有效地解決問題。
  • 芬蘭「火腿計劃」结合全芬蘭的餐廳、食堂和一般家庭回收不要的油脂達致可持續發展,更賺取收入支援有需要的家庭及機構。

 

< 除法 >

  • 切割既有的東西;分離、平行分離一群元素,產生可以單獨存在的東西來解決不同的問題。
  • Good Gym把跑步與義工服務結合,把不同的跑步模式,配以相應的義工服務,切合不同參加者的不同情況。

 

< 移法 >

  • 改善方向、設置、時間、程序將構想中的元素以不同方式结合,改變順序、重组,用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。
  • 「將軍澳長者民生關注會」把長者由室內帶到室外,讓他們有機會參與社會事務。

切合社會需要的創新服務

 

然而,把社會創新融入義工服務中的同時,我們亦要思考創新的必要性,而非盲目地破舊立新。Energize, Inc.主席Susan J. Ellis指出,當大眾致力鼓勵創新時,我們亦應停下來反思,「傳統方法是否一定沒有可取之處?」、「創新是否真的較好?」。她表示,或許我們只是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與資源,讓傳統的方法有充足發展及進步的機會。她強調要提升服務效益,我們必須善用義工的智慧及潛能,為服務帶來更大影響力。而義工作為義工服務的實踐者,他們亦更具備能力說明新、舊服務模式的轉變與效益。

 

創新不是摒棄傳統的義工服務模式,而是於傳統上附加、減去、結合、去除或改變,造出創新方案,義工服務能配合社會發展與時並進。結合社會創新,提升服務對象參與及自主的機會,提升他們解決自身困難的能力;同時善用義工資源,開拓如何運用義工個人長處改善社會,讓新世代義工看到的,是多元及多方面的參與模式;很多社會問題源遠根深,需要更多新思維、新點子去解決。

 

世界各國面對著很多同類的社會問題,如剩食、環保、老齡化等,我們可參照各國的創新模式,配合本地實況及需要,調整出適合我們的行義模式。社會創新不是要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公式,而是建立出一套可被複製調整的模式。

 

TheStreetStore-12184-e13899717346782014年初,非洲一間廣告公司M&C Saatchi Abel發起了一個名為The Street Store的計劃(香港稱為週街士多),讓有需要人士有機會「免費」添置新衣。廣告公司在厚紙板印上衣架和鞋盒,讓捐贈者把衣服掛在每個紙板衣架上,排開來就像是服裝店內的展示陳列,讓街友也可體會逛街的樂趣,唯一不同的是,不需付款可擁有心儀的衣服。他們更歡迎世界各地的朋友與他們聯繫,支援他們於其身處的地方「開業」的基本物資,方便更多人參與。他們的足跡已經從原本的南非擴展到巴西聖保羅、加拿大溫哥華、美國聖地牙哥等各大城市了。本港亦於2016年引進「週街士多」,有別於南非由捐贈者自行掛上衣物,本港主辦單位會先對外收集捐贈物資,經過整理及挑選後,才把仍具質素的衣物放於士多,此舉亦是尊重來添置新衣的人士。

 

創新的方法很多,最重要的是,於計劃及實踐前先了解社會上各人、事、物的真正需要,能切合需要,讓持份者有更多程度的參與及貢獻,讓社會問題可被各相關團體自行解決,持續地配合社會需要的轉變而發酵,才是真正的創新義務工作。


相關連結

 

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(社創基金)致力促進商界、非政府機構、學術界及慈善機構與公眾合作,以創新的方案解決貧窮和社會孤立問題,締造社會效益。基金主要經由協創機構,為個別人士或團體提供資源進行研究、能力提升,和支持不同階段的創新項目。希望促進生態系統發展,讓創新意念、產品及服務能有效應對社會需要,而有能者則得以發揮所長。

成立於2009年,是一個跨越創意、創業、創新及發現的協作平台,積極推動年青人以創新探索回應當代挑戰,建立創意公民社會、為亞洲帶來正面改變。

於台灣營運,收集及分享世界各地社會企業個案的網上平台。其中包括很多創新個案,可作為發展成義務工作項目的參考資料。

2014年於南非成立,鼓勵群眾捐贈衣物,為有需要人士提供「免費」添置新衣的機會。


相關書籍

 

http://www.cp1897.com.hk/bookinfo/image/450/9789624575293z.jpg

再造香港 - 從社會創新到參與規劃

本書帶領讀者遊走於當下香港,深入探討我城的空間構想與各式實踐,從市集、街道、古蹟、工廈、街市等眾多不同的視角,挖掘各式實踐共享的構想,讓讀者思索其作為城市居民的身份,以及轉化成為參與者的可能性。

http://www.seinsights.asia/sites/default/files/imagecache/book_list_v3/upload/rang_gai_bian_cheng_zhen_-tai_wan_she_hui_chuang_xin_guan_jian_bao_gao__-_isbn9789869149020.jpg

讓改變成真: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

本書採集長者、食農、城鄉共24個社會創新個案,利用文獻檢閱及深度訪談,剖析以上三大議題的結構困境、介紹各團隊的創新過程,繼之展述運作經營的困難與挑戰,最後提出未來行動方案,給予有志者忠告和政府政策建議。

社企力 !:社會企業=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。用愛創業,做好事又能獲利!

社企力

近年來,社會企業 (Social Enterprise) 與社會創業 (Social Entrepreneurship) 在全球蔚為風潮,用創新的商業模式,改變我們身處的世界。本書收錄42個精彩案例,證明社會企業是「可擴張與永續經營」的創新商業模式,以解決各社會問題。

志工實務手冊的圖片搜尋結果

志工實務手冊

本書為“Volunteer Management”的譯本,理論與實務兼備,從需求評定、方案規劃、工作分析、招募、面談與媒合、服務說明與訓練、督導與激勵、表揚,到績效評估,一舉網羅義工管理所有面向。

 

參考資料

 

書籍及文章類

  1. 李寶怡,「人生百味」,La Vie共享新生活,20164月第144期,頁152-153
  2. 黃英琦,「社會創新 回應 社區發展和需要」,Powerpoint Presentation2014218日,大埔及北區福利規劃研討會。
  3. 義務工作發展局,「香港義務工作調查研究」,2009年。
  4. 歐陽辰柔,「世界的剩食運動」,La Vie共享新生活,20164月第144期,頁135
  5. Steve McCurley and Rick Lynch, Volunteer Management (Kemptville CA: Johnstone Training and Consultation, Inc., 2006)

網頁類

  1. 「全世界第一間屬於街友的時尚POP-UP STORE」,2014727日,http://www.everydayobject.us/2014/07/27/pop-up_store_for_the_poor/
  2. 李佩雯,「綠色生活:「長屋設計」八十後 為長者修補安樂窩」,明報,2016110日,http://news.mingpao.com/pns/dailynews/web_tc/article/20160110/s00005/1452363249009
  3. 林孟正、劉易軒(新聞整理),「讓孩子與老人跨越世代:西雅圖「代間學習中心」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」,2017112日,http://www.seinsights.asia/article/3289/3324/4580
  4. 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(社創基金),「基金概略」,http://www.sie.gov.hk/tc/who-we-are/sie-fund.page
  5. 金靖恩,「英國街友變身最在地導遊」,商周.com201348日,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article.aspx?id=3359&type=Blog
  6. 琪拉(編譯),「只修不丟的維修咖啡」,2017123日,http://grinews.com/news/%E5%8F%AA%E4%BF%AE%E4%B8%8D%E4%B8%9F%E7%9A%84%E7%B6%AD%E4%BF%AE%E5%92%96%E5%95%A1/
  7. 黃妍萍,「將軍澳老友記力爭「長權」無懼政府行動拖沓、努力完善社區設施」,香港012016930日,https://www.hk01.com/%E7%A4%BE%E5%8D%80/44331/%E5%B0%87%E8%BB%8D%E6%BE%B3%E8%80%81%E5%8F%8B%E8%A8%98%E5%8A%9B%E7%88%AD-%E9%95%B7%E6%AC%8A-%E7%84%A1%E6%87%BC%E6%94%BF%E5%BA%9C%E8%A1%8C%E5%8B%95%E6%8B%96%E6%B2%93-%E5%8A%AA%E5%8A%9B%E5%AE%8C%E5%96%84%E7%A4%BE%E5%8D%80%E8%A8%AD%E6%96%BD
  8. 黃英琦,「讓年輕人帶動社會創新」,MaD創不同,1027日,http://www.mad.asia/posts/271
  9. 綜合外電報導,姜唯(編譯)、蔡麗伶(校對),「聖誕大餐廚餘變能源 芬蘭民間發起「火腿計畫」」,2016122日,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01541
  10. 蔡佳安,「德國現場青銀共居 長輩為青年指迷津」,聯合報,2015113日,https://vision.udn.com/vision/story/8912/1284609-%E5%BE%B7%E5%9C%8B%E7%8F%BE%E5%A0%B4%E2%80%A6%E9%9D%92%E9%8A%80%E5%85%B1%E5%B1%85-%E9%95%B7%E8%BC%A9%E7%82%BA%E9%9D%92%E5%B9%B4%E6%8C%87%E8%BF%B7%E6%B4%A5
  11. 顧遠、周賢,「社會創新,到底是創什麼?(一):我們創造的是一種新的社會影響社企流,20141231日,http://www.seinsights.asia/story/1434/795/2760
  12. Dy,「週街士多:一小步的義務店員記錄」,一小步,https://littlepost.hk/2016/03/11/%E9%80%B1%E8%A1%97%E5%A3%AB%E5%A4%9A%EF%BC%9A%E4%B8%80%E5%B0%8F%E6%AD%A5%E7%9A%84%E7%BE%A9%E5%8B%99%E5%BA%97%E5%93%A1%E8%A8%98%E9%8C%84/
  13. Graduate School of Stanford Business, “Defining Social Innovation”, https://www.gsb.stanford.edu/faculty-research/centers-initiatives/csi/defining-social-innovation
  14. Susan J. Ellis, “Volunteers and the Quest for Innovation”, June 2014, https://www.energizeinc.com/hot-topics/2014/june
  15. The good gym, “Introduction”, https://www.goodgym.org/
  16. Walking School Bus, “The Basics”, http://www.walkingschoolbus.org/
  17. Zera,「讓食物銀行與時間銀行相遇」,草根影響力新視野,201653日,http://grinews.com/news/%E8%AE%93%E9%A3%9F%E7%89%A9%E9%8A%80%E8%A1%8C%E8%88%87%E6%99%82%E9%96%93%E9%8A%80%E8%A1%8C%E7%9B%B8%E9%81%87/

影片類

  1. 中華電視公司,「街友變導遊 深入巷弄最在地」 YouTube2014719日,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mKWRBJXTKI
  2. 公共電視,「為什麼貧窮短片集 13浪費】」,YouTube2014114日,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sr3Yy5v8hA